
阅读故事的场景建构,若必须视觉经验的支援,那幺邱常婷的《怪物之乡》便完全可以架基于日本大师宫崎骏的动画作品之上。至少这是我逐行逐字间所经验的。邱常婷以仿童话的幻想之姿,庞複罗织着土地的兴衰,人世的懵懂,乃至于两者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。 人类的情感寄託于自然,自然的命运操纵于人类。世间的所有爱憎,岂能分明,矛盾是一切混乱的道理。好像我们惯于倚赖方便,服膺欲念,而后悔是以后再说的事情。对于爱,对于信仰,对于生存的的需要,我们的后见之明永远凌驾于直觉,甚或预示的警惕。无论是胆怯恐惧也好,逃避现实也罢,原本以为纯真无用,孰不知那无用之用,才是万物永恆的依凭。 《怪物之乡》看似铺叙的是人情的扞格,检视的却是人心在成长过程中的喜悦与梦魇。故乡,每个人心底最初也是最终的归依。在邱常婷的故事里,原乡有怪,人心有邪,共谱交织的旋律,时魅时郁。我们偶尔听得澎湃,偶尔又不忍卒闻。她了解生命不会总是洁净,泥泞是必然的踏经。髒了双脚,却不一定就是故土的不幸。到底,当我们的生命太想保持疏离的乾净,才造就了土地真正的悲剧。原始有原始的必要,文明不能一厢情愿地以为无关紧要。就好像人都是孤独的个体,大地也有寂寞的需要。 有些情节不是每个地方(故乡)都孕育得出来。邱常婷笔下的太麻里便是一个突奇的所在。素朴不一定无害,广袤必定尘埃扬悬。乡野和山林,也许神秘,却不一定有灵。至少在这一篇篇的故事之中,都是透过了人的眼睛,记忆以及想像才凝塑了所有的魑魅魍魉,诡谲迷惑。 不就都是贪欲吗?犯错的贪求宽宥;失去的贪求重获;愿望的贪求实现;迷惘的贪求解答;爱过的贪求重来一遍……很多时候,贪的不可原谅,往往在于先铸下伤害了才回头奢求不留疤痕。我想起了宫崎骏的《魔法公主》、《天空之城》,甚或是《神隐少女》、《霍尔的移动城堡》……哪一个不是在某些人的贪妄之后,才有某些人的醒觉,而竭力去弥补伤害?新生谈何容易,或许学得平静已是最大的幸运。 孩子有孩子残酷的天真,大人有大人乡愿的妥协,自然呢,始终坚持不灭(时而紊乱)的定律法则……邱常婷暧昧的善恶,失衡的虚实覆叠,将生命的轻盈与沉重均匀地揉揑成一枚雾舞烟离的水晶球体,而她是那双召唤焚风雨云的灵媒之手。 在所有运行的世间法则之下,人对环境的掠夺,环境对人的反扑,一如人我、物我之间,情感及互动的取捨与馈施,不见得一定是恶性循环,却免不了彼此存续的消长,或者,消耗。邱常婷以真实创造了天真的幻影,又拿想像创作了人们总是无可迴避的生命困境。她的创造与创作也许仍有所犹疑,但诚如吴明益老师在推荐序中所誌那般,她眼底笔尖的世界,在未来还会不断长大,而长大虽不必然能够肯定什幺,却毕竟让人看见自己可以是什幺个模样。 那些灵魂妖魔和山林鬼怪,是她叙事里的,亦是我们心中欲迎还拒的禁忌与祕密。而我们从不曾也不能对其悖离的原因,或许不过是,我们一直既是他人的,也是自己的,相互牵扯的妖怪。 都是妖怪,哪儿不是妖怪之乡?
|